極端氣候衝擊下,颱風和暴雨帶來的積水與淹水災害頻頻造成損失,如何憑藉氣候情資提供預警判斷、保全民眾財產,成為城市治理的一大挑戰。白澤驅動通過數位創新整合數據資料,打造智慧城市管理系統,協助地方政府精準決策,降低災害損失,更提升治理效率。
圖說:根據氣象署的預報降雨資料,進行1D/2D水理分析
全球科技創新加速匯流,帶動資料經濟快速發展,世界各國也紛紛關注產業發展,我國自2013年即開始推動政府資料開放政策、建置開放平台,期許透過政府資料開放,鼓勵企業展開研究,以資料驅動創新,達到智慧城市與智慧國家的目標與願景。
正因看準了知識經濟與資料經濟未來的發展潛力,擁有水利背景並在海外歷練有成回國的許永佳教授決心創業,他表示:「當時,我們觀察到隨著各產業對數位化與資料驅動決策需求的提升,市場非常迫切需要一個整合巨量資料分析技術與各類資料庫的作業平台,能夠提供整合軟硬體的一站式服務。」因此創立了白澤驅動有限公司,針對公部門需求,量身打造水情管理解決方案。
看見地方政府數位治理缺口,企業提解方
擁有水利相關背景與人脈的許永佳在偶然機緣下得知,宜蘭縣政府與高雄市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設與數位治理上有需求,特別是在水文治理項目方面,他指出,「縣市政府的痛點在於資料很難以跨部門整合,而且分析效率緩慢,因此我們提出了巨量資料分析的解決方案,幫助提升數據決策的速度與精確度,為他們打造智慧城市管理系統,創造更多的效益。」
當時,白澤驅動透過產業研討會,得知了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的「新創採購計畫」能讓新創企業得以更簡便地與政府展開合作。許永佳表示:「參與新創採購計畫不僅拓展了我們的業務範圍,還提升了我們的技術成熟度,和公部門的合作,也提升了市場對公司品牌的信任度,讓我們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
然而,推動專案的過程也非一帆風順,由於政府部門與企業之間在數據整合及應用層面上存在技術落差,團隊需要不斷溝通需求與優化系統,才能展現合作成效。
協助滯洪池建模,分析水資源永續方向
以高雄市政府水利局為例,由於近年來洪水與乾旱發生頻率逐年提高,高雄市政府採取逕流分擔策略,管理土地和水道,透過低衝擊開發設施與滯洪池等措施,來提升城市韌性。其中滯洪池在防洪與減洪調適有關鍵作用,不僅要調節洪水,還要在水資源短缺時蓄水供應,並實現棲地復育和水質改善等效益,達成水資源永續利用目標。
圖說:平台提供典寶溪即時淹水模擬分析,讓民眾更加了解水利建設的效益。
為了協助管理水資源,白澤驅動針對高雄市在典寶溪150噸的A與B的滯洪池,建置了「高雄市典寶溪AB滯洪池洪水資源化多目標效益評估系統」,公開資訊讓民眾了解水利設施創造的效益。此處滯洪池平時可從典寶溪流域抽取溪水,在洪水期間,則可增加伏流水量,作為橋頭再生水廠的備用水源,並供應附近工業區的用水。
這項系統不僅依據滯洪池的地形與水文狀態整合出模型,還能進行洪水資源化的情境分析,在每次大雨後自動分析出以下三種情境,包括無滯洪池的情境、洪水資源化前與洪水資源化後的情境,並可自動更新水利局對外發布的資料,便於民眾查詢,促進防災教育的推廣。
積淹水頻仍,數據分析協助提前預警防災
不只監控、評估及分析水情,整合數據與資料還能更進一步協助預警與防災,白澤驅動和宜蘭縣政府水利資源處的合作,正是奠基於此。蘭陽平原終年多雨,近年來極端氣候帶來的短時間強降雨,加上颱風侵襲、東北季風吹拂,往往導致宜蘭各地淹水、交通中斷,危及在地居民的生命安全。
為了提前預測雨量和淹水熱點,宜蘭縣政府透過新創採購計畫與白澤驅動展開合作,導入「自動化定時水文水理資訊服務」和「觀測資料介接」,在冬山河流域導入物聯網設備、建置淹水預報系統,還整合觀測資料並且自動化定時進行淹水預報。這項服務建置了高精度淹水模型,收集了冬山河集水區範圍的數值地形模型(DEM)、土地使用分區資料,以及水工結構物如閘門、下水道等數據,包括降雨量資料、民眾通報淹水數據(EMIC)和淹水調查結果,去模擬和驗證真實性並進行綜合分析。
圖說:宜蘭淹水預報資料平台。
許永佳指出,「藉由高精度淹水模型和作業化高精度淹水預報,可以24小時蒐集並監測天候資料,無論是汛期、梅雨季、鋒面或颱風來襲,都能掌握未來3小時的最新即時資訊,能幫助決策者提前爭取應變時間,提前部署。」透過數據資料整合與分析,全方位提升了宜蘭縣的防災能力。
隨著極端氣候帶來的衝擊加劇,而水利工程的建設與改善非一朝一夕之事,如何將數據創新應用於更多領域成為關鍵。在協助地方政府提升智慧治理、打造智慧城市的同時,構建一個專屬台灣的「安家百科」平台,可為企業和個人提供決策支持。該平台讓民眾能查詢各區域的水文狀況,例如易淹水地區的風險係數,協助保險公司評估淹水險的承保風險,並讓民眾掌握居住地的安全資訊,以決定購房地點或強化現有住所的安全性。
許永佳認為,「數據改變世界」未來期望結合更多數位創新和數據資源,為地方單位、企業乃至個人塑造更智慧、更便捷的生活,推動臺灣邁向智慧化與永續的未來。